在11月3日至7日召开的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评审暨选举会议上,陈国良教授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软件学院建设过程中,陈国良教授积极提供建议,并亲自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授课,为软件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校同时被推选为院士的还有李曙光教授、吴奇教授、侯建国教授、郭光灿教授(以上以姓氏笔画为序)。
这次我校有5位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人数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也是我校1999年以来当选院士人数最多的一年。喜讯传来,广大师生员工欢欣鼓舞,校党政办公室分别向5位教授致电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他们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
本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分5个学部对初步候选人进行了评审,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认定。选举结果将由中国科学院报国务院备案后正式公布。
五位教授简介请点击:
陈国良教授,1938年生于安徽颍上。1961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1973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普度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高性能中心(合肥)主任。
陈国良教授20多年来系统地开展了并行算法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提出了并行算法研究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形成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并行编程”一体化研究体系。在非数值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80年代初在国内最早开展了非数值并行算法的研究。在该方面取得了许多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和网络最大流算法等;改进了某些图灵奖获主的研究工作,包括改进Yao的选择网络时间界、并行化Knuth的顺序串匹配算法和修正Karp的随机串匹配为确定串匹配算法;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0,d]均匀分布调和装箱算法和二维条形装箱NFDH算法的平均性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90年代初在国内早期开展了神经网络组合优化和遗传算法的研究,促进了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与国际同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并行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为我国神经网络的教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与环境。
90年代中期开展了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率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推进了我国该领域的发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为推广国产并行机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制了基于曙光1000的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在安徽省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汛期淮河流域群库优化调度中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他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5项,已完成11项。发表论文170多篇(他和学生第一作者 110多篇),著作8册,他引54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12项,11项排名第一。培养了一批从事算法研究的高级人才,已毕业博士生26名。学风正派,为人师表。